一直以来,心血管病都是世界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近50~60年来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减少了心血管病相关死亡。促使死亡率降低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识别、冠脉治疗单元的出现、外科心肌血运重建和新型的降压降脂疗法。毫无疑问,Andreas Gruntzig等人首创的经导管冠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在减少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治疗
导管介入治疗史是众多创新和技术优化内容之一,它彻底革新了心血管病治疗。很多先驱都为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德国住院医师Werner Forssmann在自己的身体上开展了第一例人体心导管插入术。尽管他的这一行为终结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但后来他与同事Dickinson Richards及Andre Cournand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而Andre Cournand则在纽约贝尔维尤医院发现了右心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Mason Sones是一位克利夫兰诊所的放射科医生,他在1958年10月30号执行了第一例择期冠脉血管荧光电影照相术。
Charles Dotter是一位来自美国波特兰的血管放射科医生,他开创了应用刚性导管扩张外周动脉的经皮介入技术。最后,来自德国的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是植入扩张式金属网,以便在球囊扩张后维持血管
实际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常用治疗技术之一。未涂层或裸金属支架导管介入技术的唯一致命弱点就是新生内膜增殖,这是一种发生在支架段的疤痕组织形成过程,通常需要重做介入治疗。研发药物涂层支架的目的就是防止这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即在支架表面涂以抗有丝分裂或免疫抑制性药物,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药物释放多由聚合物涂层来控制。2001年,人们报告了第一例药物涂层支架阳性结果,提示植入支架后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该结果促进了冠脉血管成形术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过去十年中的技术发展主要集中于药物涂层球囊(这种技术可用于无法使用支架的情况)和重吸收药物涂层支架(药物释放完毕后支架被血管壁吸收)。药物涂层球囊有效治疗冠脉和外周动脉再狭窄的临床试验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发表。
医脉通编译自:A history of balloon angioplasty. Nature review Cardiology.